三民主义的出现,体现了我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决心,但由于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导致最终的失败。学大教育为您准备了高考专题和高校录取专题,通过专题,学生和家长可以了解到最新最真最正确的考学政策和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下面请看2014暑期历史知识点复习:三民主义
2014暑期历史知识点复习: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1、历史背景
①政治社会状况: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改良方案失败(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注:失败的原因是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②经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选择了革命道路。
③主观: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国外,一边攻读资产阶级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提出:
①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②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
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
3、内容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关系:前提
来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具体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关系:核心
来源:创立民国
具体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关系:补充、发展
来源:平均地权
具体主张:“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4、影响:
①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积极:
A. 三民主义集中反映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
B. 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C. 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③局限:
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B.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这些决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5、三民主义的实践
①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③维护民主共和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