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理想的情况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
1、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
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
2、通过直观的教学和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
3、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4、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任何学生学习的成功,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应自觉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兴趣这个因素,从而更好地提高成绩。